注意,马克思跟列宁,是两个概念。马克思是学者,如果不考虑他的著作理论得以有效传播所产生的价值,那马克思就简直十足的寄生虫了。一辈子除了著书立说,嘛屁事没干成过。而列宁则不一样,一辈子都在战斗,在真枪实弹的战争中与各种敌人战斗。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而言,列宁的结论是创造了苏联,而不是创造了列宁主义。同理,毛泽东的结论是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年前的),而不是创造了毛泽东主义。如果没有苏联,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列宁和毛泽东恐怕也不是甘当马克思的人物。

马克思是思想理论的革命者,列宁和毛泽东是实践理论的践行者和革命者。事实上,马克思更像一个书生,书本上的革命者,而列宁和毛泽东更符合现实革命者的意思。

在列宁革命时期,大量的文字著作和讲演活动,都跟论战有关——即与各种自诩的马克思主义者发生的争论,之所以将这些争论称之为论战,是因为从现有的文献中看来,多数争论的用词语气是强烈的激烈的,乃至上升到攻击程度的。

在毛泽东革命时期,作为一大代表的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先是被来自中央的周鲁开除党籍,之后又被王明等人夺权,沦为边缘干部。在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事实上面对的主要敌人不是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力,而是来自党内各种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打压和排斥。而且,即使是在遵义会议之后,历次整风反右,庐山会议,文化大革命等等,均可见毛泽东与党内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激烈斗争。

这里提一下,在最腐朽的封建皇朝统治下,解放前的中国农民普遍是文盲,是受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影响极深的文盲。但是,农民是当时中国的主要人口,农民既是革命运动的被改造者,又是发动革命所必需的群众力量来源。因此,面对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和毛泽东都选择了类似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农民的策略。注意,这里的逻辑有个前提,党和党内环境的存在。当然,这也必然造成后来的文献中对那些马克思主义者评价,与毛泽东对他们的真实评价存在矛盾的种种迹象。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当前形势和人群的判断。马克思主义者,不一定是列宁和毛泽东主义者。

或者说,在资本媒体上被夸大和渲染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般来说都不是列宁和毛泽东主义者,即使他们可能会打着列宁和毛泽东的旗号,穿上印着马恩列斯毛头像的衣衫,装扮成列宁和毛泽东的信徒。

这里再进一步说下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毛泽东主义的现象级区别。马克思是做学者卖文章和理论生活的,所以更多时候,马克思的影响力来自文化传播。这很书生。那么书生造反,基本上就是社会运动模式,造势,造声势,呐喊,摇旗呐喊。而列宁和毛泽东,除了论战之外,更多的劳动体现在组织工作方面。他们下大功夫,去发现和组织基层群众,他们不遗余力重视群众的需求和反应。所以,归纳起来就是,在马克思这里,重视的是主观理论的影响力,而在列宁/毛泽东这里重视的是客观结果。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者在佳士事件中的,枉顾佳士厂多数员工的意见和选择,只强调马克思主义者自己主观认同的所谓建工会的权利就代表工人权利的理论,把为理论正义造势,造声势,呐喊,摇旗呐喊作为革命行动。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把一场得不到相关工人多数支持的行动,标注为工人行动乃至工人运动,这是丢掉了群众立场,也就是丢掉了实际的阶级立场,是列宁/毛泽东主义者不可能犯的原则性的错误。

这里必须重提的是,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曾经这样说,“资产阶级及其走狗(其中包括我国孟什维克和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大声喊叫我们犯了错误,在一百个错误后面就有一万个伟大而英勇的行动,这些行动是平凡的,不显著的,是隐藏在工厂区或偏僻乡村的日常生活中间的,是由不习惯(也没有可能)大声喊叫自己的每个成绩的人们做出来的,因此,这些行动显得更加伟大,更加英勇。”

注意,正是列宁所强调的,大量的,“平凡的,不显著的,是隐藏在工厂区或偏僻乡村的日常生活中间的,由不习惯(也没有可能)大声喊叫……的人们做出来的”行动,实现了后来的苏维埃政权。

……

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这点本应是常识。但是不是经常被那些喜欢大声喊叫和热衷造势,造声势的人们选择性遗忘?好,假如没有遗忘,我曾多次与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潜伏》中,我们没有后方,只有前方。在前进中我们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但从来不能也不可以做(对工人群众和工人阶级利益)无意义的牺牲。

最后说一下,马克思时代最伟大的革命事件,是巴黎公社革命,但是,这场革命,跟马克思无关。列宁时代最伟大的革命事件,是十月革命。毛泽东时代最伟大的革命事件是WG。这些都是有千千万万无产阶级参与,无产阶级作为主人翁的运动。即使运动后来失败了,但其历史作用和意义,都远远大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题外话,我知道有两个人曾经发布过不少中国工运的研究性文章,但是他们研究的工运事件,其实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深入到工运事件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点点滴滴残缺信息,构建充满斗争气息和“专业”味道的工运故事。这俩人,1个是托派,1个是右派。为什么?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