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是未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的任何表态,都需要通过其后续实践来印证。尚未印证的表态,就存疑放在那,无需在意其表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只需要观察其关联性。在关联性得到印证之后,再判断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关联性不成立,则真实性和有效性就不用判断了。

1、大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界定:在某些法律体系中,未成年人是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个体。大学生虽然在学术和智力上可能与成年人相似,但在社会实践上,他们可能仍然属于未成年人。这种界定通常取决于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过程。

2、表态的后续实践重要性:对于任何个体,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表态,重要的是这些表态是否能够通过后续的行动和实践得到证实。这是因为言行一致是评价一个人成熟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3、存疑的态度:对于尚未通过实践得到证实的表态,这个观点建议采取一种保留的态度,即不立即接受也不完全否定这些表态。这种做法有助于避免对未成年人的言论做出过早的判断。

4、观察关联性:在等待实践印证之前,可以观察表态与个体的行为、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果表态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合理的联系,那么它们更有可能被后续的实践所证实。

5、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判断:只有当关联性得到证实,即表态与个体的实际行为和情境相符合时,才有必要进一步评估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关联性不成立,那么这些表态可能就不具备足够的可信度,因此不需要进一步判断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然后,大学生群体主要分两类,一是毕业预期,进入W级阵营的,例如985/211的大学生;二是毕业预期,进入K级劳动者阵营的,例如高职类大学生。虽然都是大学生,但从进入大学阶段开始,两个群体就已泾渭分明。培养剥削分润者,是非常重要的统治工作。同样,饲养即将被剥削的幼崽,也不能吝啬。因此,两个群体受到的教育产生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第一类大学生通常比较精明,所以,他们的言行不一,具有技术性,也可以被认为充满智慧,或狡猾的终南山表演。

第二类大学生通常认知受限,所以,他们的言行不一是常态的幼稚,也可以认为是被洗脑的成果,或亟待阶级社会锤炼。

当然,就如同《游击队之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人才就是枪就是炮,我们没有没关系,敌人会给我们造。所以,争取大学生就好像夺取敌人的枪炮一样重要。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第一杆枪第一门炮,从哪来?拿什么夺取敌人的枪炮?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